新浪教育 中小学

暑假将至 来试试家门口的研学之旅

北京日报

关注

随着暑假越来越近,不少家长又开始为孩子张罗起研学了。感受中轴历史、重温冬奥魅力、探索科学奥秘……北京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景点园区、科普场馆,为研学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需出远门,不用高消费,在家门口就能开启一场收获满满的研学之旅。

不久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网信办主办的“互联护苗2024”主题网络活动启动,发布了北京特色研学路线,记者体验了其中三条热门路线,听听家长和孩子在研学中的“得”与“盼”。

中轴线上感受古都之美

路线:揽阅中轴 历史文化

钟鼓楼文化广场→隆福文创园→三里河公园→颜料会馆→永定门

纵贯老城南北,跨越历史长河。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展现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如今,北京中轴线也被视作了一条研学“宝藏路线”。

“这里就是永定门,左边是先农坛,右边是天坛……”上午10点多,站在永定门城楼下,赵先生给儿子糖豆讲起了永定门的位置和历史。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糖豆,对北京中轴线的知识早已有所了解。“孩子虽然年龄小,但经常翻看中轴线的绘本,对此很感兴趣。”

赵先生提到,自己一直很喜欢历史,上大学时候就走过北京中轴线,这次准备带着糖豆也走一遍。“算是带着他研学了。希望对书上看到的知识,他也能有现实中的认识。”

在节假日,像这样行走北京中轴线的孩子还有不少,他们从永定门出发一路向北,感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厚重和气象万千。

下午5点,一组包含二十多位学生的研学团走到了钟鼓楼广场。“从早上9点多走到现在,感觉收获满满。”小学生晨晨翻开研学团发放的资料,一边看,一边回忆着这一天走过的点位。

不同于研学团的“批量教学”,四年级学生萱萱的研学之旅则是自己“独家定制”。“我看完《最美中轴线》的节目,就想走一遍。”萱萱介绍,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他就会上网查更详细的信息。“比如北京的九坛八庙,实地看到之后印象更深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中轴线的周边不断完善,研学点位也愈发多样。隆福文创园摇身一变,美术展览、文创市集,四合院风貌区周边绽放着文艺范儿;三里河公园近年来修缮一新,河水潺潺、树影婆娑,悠悠的历史脉络随之展开;颜料会馆再续弦音,经典戏曲、民乐曲艺,让孩子们“穿越”时空,品味历史和文化的声音。

家长有“盼”:

线下的介绍最好再多些

刘先生发现,永定门城楼的标识牌上,对于北京中轴线的介绍只有一句,扫码后则有两大段的文字材料。“现在流行这种扫码‘阅读更多’,但对于老人、小孩就没那么友好了。”

“在很多周边居民看来,这儿主要是个休闲公园。”刘先生认为,永定门、北京中轴线具有深刻内涵,希望能多一些介绍,让历史知识融入居民生活。

工业遗址中重温冬奥魅力

路线:冰火之交 百年奥运

北京冬奥公园→新首钢大桥→首钢园冰雪汇→三高炉

在首钢园,充满工业气息的高炉、冷却塔和旧厂房,无声地诉说着机器轰鸣的往事。如今,这些工业遗存经过改造,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地标,也成为冬奥记忆的承载体。

站在三高炉40米观景平台,李先生和6岁女儿朵朵听完解说员的讲解,了解了首钢的发展历程。“那儿以前是用来冷却的……”指着不远处的秀池,朵朵理解了眼前秀美景色的前世今生。

站在观景平台俯瞰园区,工业建筑的恢宏气势尽收眼底。向南远眺,蓝天白云之下,首钢滑雪大跳台清晰可见。优雅的造型与工业遗存完美融合,展现着其独特魅力。在群明湖畔,首钢滑雪大跳台格外耀眼。大跳台背后的冷却塔上,北京冬奥会会徽依旧醒目。一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前来,近距离欣赏这个独特景观。

“非常震撼!站在大跳台旁边才知道它有多大,难以想象运动员们得经过多么辛苦的训练才能完美落地。”10岁的硕硕注视着大跳台,兴奋地说,北京冬奥会时天天在电视机前“追”比赛,现在看到冬奥元素还是十分亲切,也能从中获得激励。

在距离不远的北京冬奥公园,同样拥有冬奥元素。从2号门步入公园,没走几步就能看到冰墩墩、雪容融的雕塑。公园内,不仅有冬奥景观,还以图文方式科普冰雪运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园内部分区域暂停开放,了解相关信息需关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拨打公园咨询投诉电话。

家长有“盼”:

二维码得实用又好用

行走在首钢园,许女士发现,不少指示牌上印有二维码,但是扫码有什么用,却写得不太清楚,有些二维码还扫不出来。

园区内,很多二维码周边,只写着“扫码二维码”“扫码识别”,或者什么文字都没有。扫码发现,有些二维码指向首钢园微信公众号,有些扫描后可以进入小程序,还有些则无法成功扫描。此外,在扫描“园区导览图”二维码后,打开了一篇2022年9月30日发布的《首钢园攻略地图》,文中介绍的一场“近期展览”,已经闭展了一年多。

科普场馆里触摸科技之光

路线:科学奥秘 探索之旅

北京科学中心→北京汽车博物馆→光科技馆→民航博物馆→索尼探梦→中国电信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

科技馆、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各类场所遍布京城,触手可及的科普资源,为爱好科学的孩子们提供了研学的土壤。

6月1日下午,北京科学中心举办的“科学生日会”如约而至。本月即将迎来9岁生日的小宝,也参加了这场趣味活动。听讲座、找植物,从室内到室外,他玩得不亦乐乎,也感受到了科学的奇妙。

小宝是北京科学中心的常客,也经常参加周末举办的主题活动。除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他也乐于利用馆内的展陈来自己探索。“我最喜欢的就是能动手操作的装置。”

展馆内,一系列互动展项让科学原理变得直观易懂,孩子们亲手操作体验,脸上洋溢着发现新知的喜悦。

走到二号馆的二层,7岁的茉茉一头扎进了“细胞世界”,东瞧瞧,西看看,展示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半球形的装置中,不仅可以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探索细胞货运之谜。茉茉的母亲赖女士介绍,当天上午,她们已经在儿童乐园玩了半天。“那边有更多适合小朋友的展项,就是得单独抢票,不太好抢。”

在一些孩子扎堆进科技展馆的同时,也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了相对小众的行业博物馆、主题博物馆。

“我学过摩尔斯电码,原来是用这样的机器发电报啊”“你看这个大哥大,我爸妈跟我提过”……中国电信博物馆里,一部部通信设备,讲述着人类沟通方式的演变历程,激发了孩子们对通信技术的好奇心。

安女士夫妻二人,带着初二的儿子来观展。一家三口或站在展品前细细端详,或轻声交谈着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

“以前也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北京科技中心,还有各个大博物馆,但是都太‘人从众’了。”安女士介绍,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她就开始特意查相对小众的博物馆。“一般都是人不太多,能让孩子沉浸下来认真观展。我们发现这样逛下来,吸收的知识更多。”

家长有“盼”:

希望停车场能灵活开放

“这里哪都好,就是停车太难了。”张女士说,自己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北京科学中心,没想到场地不小,却不能停车,只得停到了两三公里外。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内部停车场不对观众开放。“附近地铁站、公交站都很近,建议乘坐地铁、公交来。”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陈女士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到门口询问保安后才得知,观众不能将车辆停在馆内。“电信博物馆只有周六日是面向个人观众开放的,希望可以更灵活地提供服务。”

这些路线也等你体验

启智润心 运河之旅

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宋庄美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声音艺术博物馆

薪火相传 红色法治

和平书店→卢沟桥→卢沟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追寻历史 匠心传承

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北京市良山珐琅厂→河北村民俗文化体验园→顺义区文化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相旭阳

流程编辑:u0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