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下载即玩” 未成年人防沉迷要“补漏”

新京报
■ 视点
“很多游戏根本没有实名认证弹窗,孩子点击后便可直接玩。”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个别游戏厂商绕开监管,通过降低身份和充值限制吸引未成年人。而且,社交软件上,不少UP主发布“不需要实名即可玩耍游戏”笔记,为违规游戏引流。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仅应落实实名认证机制、防沉迷等制度,更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游戏体验。
但在众多政策、法律与法规的保护之下,违规违法现象依然存在。从报道来看,一些“下载即玩”的手游无论注册还是登录界面都可直接跳过身份实名认证环节,不但对使用时间没有设限,甚至部分游戏在明知玩家为未成年人时仍允许充值。
另外,一些游戏商家翻新了账号租赁套路,绕道至境外应用商店下载游戏,9.8元便可购买“下载即玩”的游戏包。这不仅违反了网络游戏实名制的要求,而且从根本上冲击了防沉迷机制的运行,让监管平台、厂商和家长的努力付诸东流。
此次调查报道还披露,这些违规游戏大多是通过社交平台渠道宣传推广,这是以往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当中尚未被关注到的问题。
虽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社交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未成年人模式,有针对性提供内容丰富的产品或服务,但是在网络防沉迷机制的设计中,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针对游戏服务提供商的监管上,对于宣发渠道目前尚没有相关规定,实际上社交平台的有效触达性降低了这些违规游戏的违法成本。
对于违规游戏的宣发,相关平台应该有针对性地清理有关内容,不能任由这些违法内容信息“谬种流传”。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是一个长期工程,更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中,应及时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并查漏补缺,不断扎紧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篱笆。□柯锦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