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莫让微研学变成“伪研学”

北京晚报

关注

进入暑期,研学游迎来旺季。今年,研学游需求趋向理性,家长和学生更加注重研有所得、学有所获。一些机构推出高校、博物馆半日游的“微研学”项目,因价格相对便宜、无需自行预约门票、可以说走就走等特点,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持续火爆的研学游背后仍然有不少问题:一些声称“能让孩子收获学思体验”的博物馆研学,实际上是打着“文化”旗号的游乐活动;所谓的“高校学霸伴游”更是货不对板、全程零讲解。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研学团涌入,嬉笑打闹、破坏展品和设施等各类不文明行为也频频出现。

现象一

“博物馆深度游”

只见人海不见展品

暑假到来,各大博物馆预约进入“抢票”模式。不少家长看中了研学机构提供的门票预约和导游讲解服务,为这些附加服务买了单。

近日,家长裴女士就给女儿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研学游,报名第二天就成了团。这家研学机构称,参观一家博物馆时间为半天,收费83元,无需家长陪同,可以“根据学龄定制研学课程”,“让学生听得懂、收获多,实现深度研学”。因此,尽管自行预约博物馆的门票是免费的,裴女士还是在这家机构报了名。

可是实际体验却没能达到预期。女儿回来说,这个团将近40名学生,只有一名讲解员负责组织。虽然有蓝牙耳机,能听到讲解声音,但是却和画面不同步——展柜被同团的孩子和其他观众团团围住,直到讲解员讲到下一个展柜,后面的孩子才能看到展品的“庐山真面目”。整个研学时长只有两个半小时,还没等看个明白已经到了点,队伍原地解散。

对此,这家机构的客服称,该价位就是40人成团,另外还有10人品质研学团,价格超百元。记者在该研学机构线上报名页面的评论中看到不少吐槽:有的家长称完全是“机械讲解”;有的家长认为,既然讲解服务收了费,机构就应保证质量,不该应付了事。

现象二

扫两眼就合影

参观完啥也没记住

记者分别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均有机构在组织类似的半日游研学活动。一人收费几十至几百元,不用自己预约,提供讲解、包餐食等服务。

记者在科技馆主展厅看到,仅20分钟内,就有3个身穿不同研学机构马甲的师生团队进馆参观。其中一个研学团来自外地,一名学生说,研学为期两天,收费599元,主题是自然科技天文奇旅,其中半天安排了科技馆的参观行程。这个研学团有约40名学生,配备了5名老师,一人负责讲解,另外4人负责维持秩序、帮学生拍照。

4层楼的展厅,师生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参观完了。随后,几名老师大声地在展厅里组织学生合影,还说:“家长总嫌照片拍少了,这次多拍点照片发到群里!”记者随机询问了一名学生对哪些项目印象深刻,她不好意思地说:“不记得老师都讲了啥,扫了两眼就赶紧走了,生怕掉队。”

除了在展厅内走马观花外,有些半日游研学团还会开展寻宝、挖掘等收费项目,孩子参与后同样觉得收获甚微。

家长赵女士介绍,带孩子参加过小小考古家研学项目,在博物馆参观后被带到了一个考古体验店,孩子可以在一处迷你探方里挖掘后母戊鼎、礼器青铜爵杯等文物模型,“一小时150元到400元不等,可以根据不同价位带走相应件数的纪念品。”她直言,这个价位并不便宜,但为了让孩子体验考古挖掘的乐趣,还是咬牙掏了钱;可是全程只有一位工作人员讲了两三分钟的注意事项,其余时间都是孩子自己埋头挖土,和在海边挖沙子没啥区别。

现象三

“学霸”忙着赶场 全程只顾接打电话

“游而不学”的现象在高校研学游中也不少见。如今,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项目中加入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主的名校半日游行程,打着“名校学霸亲自带队”“培养下一代学霸”等旗号,吸引家长和学生。

记者以清华北大研学为关键词搜索出20个短期研学项目,发现九成以上都在广告中提到了“学霸伴游”。然而,记者探访发现,所谓的“学霸”不仅身份不明,还忙于赶场接团,在校内博物馆等重点点位全程零讲解。

7月7日起,北大启动了2025年暑期校园参观。“这是北大最有名的未名湖,大家在这儿拍张照片,然后我们就去博物馆参观了。”记者在未名湖畔遇到了一个研学团队,讲解员和3名老师正在招呼20余名学生排好队,在湖边合影留念。一名老师介绍,师生均来自研学机构,而讲解员则是机构外聘的“校内学生”,带团讲解2至3个小时向机构收取1500元。

记者观察到,在从未名湖到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路上,这名讲解员一直在接打电话,并未停留讲解,他身后的学生们则有说有笑地赶路。一到达博物馆,他就让大家分散参观,接着急匆匆离开了。一名带队老师解释说,讲解员是去接下一个研学团了,博物馆是最后一个点位,学生们自行参观后,便可离校了。当记者再次跟带队老师核实讲解员的身份时,对方却称“不清楚,没看到学生证,但他自我介绍是学生”。

校内人员通过接研学团赚外快的行为是否合规?对此,清华和北大均曾在官方平台发布过声明:学校为教学科研单位,非旅游景点,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请游客切勿相信“黑导游”。此外,两校均在暑期组织了学生志愿讲解队,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

现象四

“熊孩子”频捣乱 带队老师视而不见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半日游的“微研学”多为临时拼团,报名后,家长将孩子送到指定地点集合,由机构老师或机构聘请的“临时导游”带队参观,结束后研学团原地解散。这些临时拼成的团队,常因管理松散,导致“熊孩子”不文明行为频现。

今年毕业季期间,本报曾经报道过,央美毕业展遭遇“熊孩子”,不少展品被损坏,许多小绒球被拿走。

近日,记者走访了约10个研学目的地看到,暑期研学团中,触摸展品、追跑打闹、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有学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厅内席地而坐,组团玩手机游戏;首博“辉煌中轴”展厅内,也有“熊孩子”不听劝阻走进隔离带内,伸手触碰通电亮灯的北京中轴线立体布局图。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几名调皮的孩子把水瓶当球踢,几次险些撞上玻璃展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断过来提醒,可是带队老师视而不见,一直坐在旁边看手机。工作人员表示,进入暑假,博物馆每个开放日都要接待很多研学团队,“小学生的研学团最吵闹,人多老师也管不过来。”

专家建议

“微研学”要出彩

应主打“小而精”

“乘兴而来,空手而归”成了不少孩子参与“微研学”项目的真实写照,让满怀期待的家长心塞不已。对孩子来说,假期“微研学”项目在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怎样选择需要擦亮眼睛。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认为,“微研学”在时间上更灵活、好安排,可以利用暑期碎片化时间,而不影响整体暑期规划。尽管“微研学”和长线项目一样存在“游而不学”的风险,但因价格相对便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错成本”。此外,短期研学多数由家长接送,安全可控性更强,也让家长更为放心。

家长如何帮孩子选择适合的“微研学”项目?陈苗苗认为,孩子的兴趣要放在第一位,研学要因材施教,所选的项目一方面要契合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能扩大孩子的兴趣边界。根据年龄和学习特点,小学生可以侧重感官体验,初高中生则可深化课题研究。家长在选择研学项目时,可以要求机构提供详细安排,优选探究性、带着任务调研、互动交流环节多的项目。“假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段,家长也要尽可能花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花钱把孩子往研学团一送了之。”

对于研学机构来说,短期研学的策划需要“小而精”。陈苗苗举例,如果要求只用半天时间逛完博物馆的所有展厅,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走马观花的情况。“研学机构不如从小切口入手,带领学生深度体验、沉浸式学习,这样才能让短期研学成为收获体验的‘催化器’,而非浅尝辄止的打卡游。”

本报记者 何蕊

实习生 陈俊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