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近视偏方 护眼还是坑娃?

北京晚报
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一些家长在带孩子检查视力后发现,近视度数又有增长。近年来,近视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小眼镜”们的背后,是无数为之焦虑的家长。热敷、按摩、晒眼、防蓝光产品、视觉训练图……各种号称有效的偏方轮番登场,家长纷纷带娃尝试,只为打赢这场“视力保卫战”——不仅希望控制度数增长,更期盼近视的发生能再晚一些。这些流传甚广的偏方,真的管用吗?

视觉中国 供图
误区一
热石头敷眼防控近视?
医生:易造成烫伤和感染
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一位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向眼科医生田磊求助。3个月前,她发现孩子看东西时常眯眼、皱眉。因为不愿让孩子马上戴眼镜,她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而是选择尝试一个在网上查到的预防近视偏方——用热石头敷眼睛。
然而,孩子坚持用石头热敷3个月后,眯眼的情况却并未好转。门诊验光结果显示,孩子已经有了200多度的近视。此外,由于长期使用热石头敷眼,孩子的眼睑周围还出现了轻微的红肿,皮肤也变得粗糙。
田磊说,适度的热敷的确可以缓解眼表干涩和疲劳。“这种温热感能让眼周肌肉放松,就像身体疲劳时洗个热水澡会觉得舒服一样。”但其作用主要集中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和睑板腺分泌,缓解干眼,对于由睫状肌痉挛引起的深层视疲劳效果有限。目前,对于单纯的热敷方法能预防或控制近视发展,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
“实际上,用石头热敷存在隐患。”田磊说,首先,石头储热性好,从热水中取出后温度可能很高,而眼睑皮肤薄嫩,长时间接触易导致烫伤;其次,石头缝隙里存在微生物,当热敷时眼睑毛孔张开,容易使病原侵入引发感染。
误区二
按摩舒服就能防近视?
医生:别把放松当成疗效
在各类“物理防近视”方法中,通过按摩来放松眼周肌肉的方式备受家长青睐。这种“放松”真能防控近视吗?
近日,一位母亲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田磊的门诊。她告诉田磊,自己两个月前从网上购买了一款眼部按摩仪,当时商家宣称“每天15分钟,有效预防近视”。孩子使用后反馈“有热感和震动,挺舒服”,也不再频繁揉眼睛。
可是,尽管孩子表示舒服,但看电视眯眼、看东西凑近的状况却并未改善,反而愈发频繁。1个月后,她决定带孩子来做一次专业检查。结果,孩子已有150度近视。这个结果令她十分困惑:“孩子明明说用着很舒服,我以为起了预防作用……”
“这正是常见的认知误区。”田磊解释,按摩带来的舒适感,源于眼部肌肉的暂时放松。这与防控近视是两回事。需要明确的是,真性近视是眼球内部的结构性改变,其本质是眼轴变长。单纯眼周的按压,无法改变眼球内部已经变长的眼轴。
除按摩仪外,田磊在门诊中还经常遇到自行给孩子做眼部按摩,或带孩子去保健机构进行按摩理疗的家长。“一些家长不自觉地将缓解视疲劳的舒适感等同于近视防控的有效性,从而延误了真正的干预时机。”按摩能暂时缓解眼部不适,但并不能逆转近视的进展。
误区三
晒太阳能自然预防?
医生:眼睑皮肤易被灼伤
除了物理疗法,打着“自然疗法”旗号的偏方也在家长圈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晒眼睛”。最近在候诊区,一名小男孩每当遇到稍强的光线,就会下意识地把脸埋进母亲怀中。这一反常的畏光反应,引起了田磊的注意。
在仔细询问下,这位母亲道出了原委:原来,她听信了“闭眼晒太阳防近视”的偏方,每天中午准时带着孩子到阳台“晒眼睛”。方法是正对太阳紧闭双眼,每次晒20分钟。“网上说这样能补充眼部‘阳气’,防止近视,我想反正闭着眼,应该不会伤眼睛。”她说。
田磊说,类似因盲目“晒眼”而出问题的孩子,在门诊中已接诊多例。有的孩子甚至在暴晒后眼睑皮肤被灼伤。“任何时候都不要直视太阳,包括闭眼直面强光。”田磊提醒,真正起预防近视作用的不是晒太阳本身,而是户外的明亮光照。这种环境下的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从而抑制眼轴过快增长。在树荫下玩耍、在操场上运动都对预防近视有效,无需直接面对太阳。
误区四
防蓝光产品可延缓?
医生:尚无明确医学证据
随着网课与线上学习日益普及,宣称能“抗蓝光、防近视、不疲劳”的屏幕挂膜产品,正成为电商平台上的新晋“护眼神器”。
这类通过挂钩或卡扣即可简易安装在显示器上的挂膜,被商家包装为网课时代的“护眼屏障”,声称能够“从源头杜绝近视”。在电商平台上,此类产品销量颇高。消费者常女士给上初中的孩子购买了一块防蓝光屏幕挂膜。她说:“冲着‘防近视’的宣传买的,坚持给孩子用了大半年,最近学校体检还是查出了100度近视,感觉像被收了‘智商税’。”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中心医生潘哲说,电子屏幕会释放蓝光,长时间、近距离地直视屏幕,容易引发干涩、酸胀等视疲劳症状。而挂膜、眼镜等防蓝光产品并不能减少直视屏幕的距离和时长,因此并不能缓解视疲劳,且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防蓝光产品能够有效预防或延缓近视发展。“近视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近距离用眼习惯等相关,而防蓝光产品并未被证实对眼轴增长有直接抑制作用。”潘哲建议,家长要理性看待此类产品的功效,不能将其当作防控近视的工具,不宜过度迷信它的近视防控效果。
误区五
看图训练能恢复视力?
医生:无法改变眼轴长度
除了防蓝光产品外,一种价格更亲民的“防近视训练图”也颇为流行。这类产品多为墙贴或挂图形式,价格普遍在5元至30余元之间,声称能通过“眼肌锻炼”和“远视训练”预防甚至恢复视力。
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不到20元的“远视图眼肌运动训练图”,一周内便有上百人购买。商家在商品详情中介绍,“每天练一练,能提升视力”。该产品包括近10个不同的训练图,使用者的目光需要跟随这些复杂的图形移动,达到转动眼球的目的。
“刚开始孩子觉得图案新奇,愿意每天看几分钟,看完感觉看东西更清晰了。”购买过训练图的消费者蔡女士说,但坚持了小半年,学校体检查出孩子近视度数还是增加了50度。
潘哲说,这类训练图旨在通过图案刺激引发眼部肌肉的短暂运动,本质就是眼球各方向的运动,并不能起到放松睫状肌的作用。“那些所谓的‘立竿见影’的视觉清晰感,往往是心理暗示造成的错觉。它无法放松睫状肌、无法改变眼轴长度,因此无法阻止真性近视的进展。”
“医学上确实存在‘视功能训练’,多是用于弱视的治疗,但这与市场上销售的简易训练图存在区别。专业的训练需要医生基于患者个体化评估,针对双眼调节异常等问题制定系统方案,并非用于预防近视。”潘哲说。
提醒
每天两小时户外活动预防效果最佳
到底有没有预防近视的有效办法?潘哲说,每天保证两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儿童青少年充分利用课间、体育课及周末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即使只是散步或伫立远眺也能受益。
读书学习时应保持“三个一”姿势——眼睛离书本一尺,胸部离桌缘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同时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遵循“20-20-20”护眼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要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至少20秒,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使用电子产品也需限制时间、控制距离,儿童青少年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时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观看电视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4倍,使用电脑距离不低于50厘米。
此外,建议家长每3至6个月带孩子进行专业眼健康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及时了解远视储备情况。此外,一旦确诊真性近视,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等科学矫正方式。
“防控近视需要综合施策,没有偏方可言。”田磊说,“唯有将户外活动、科学用眼和专业矫正有机结合,才能为孩子筑起坚实的视力保护屏障。”本报记者 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