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每两年全国学校食堂实现抽检全覆盖

新京报

关注

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开展全链条抽检 强化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通报,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已完成食品安全抽检570.26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5.6万批次,不合格率为2.74%。 新京报记者 陈琳

食品抽检

对“孩子吃的”食品实施最严监管

“食品安全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雷达’和‘定位仪’,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孙会川表示,当前食品安全抽检已实现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覆盖,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学校食堂以及直播带货、餐饮外卖等新兴业态。

数据显示,同期完成的风险监测23.44万批次中,发现问题样品1.02万批次,风险发现率为4.36%。主要问题集中在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和微生物污染等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对“孩子吃的”食品实施最严监管。孙会川介绍,目前对在产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实现100%抽检全覆盖,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实施“月月检”;同时要求各地对校园餐及食材采购平台开展“双周检”,每两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学校食堂抽检全覆盖。把“有问题的”作为抽检的重点,一方面将今年重点整治的校园食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制售假劣肉制品、食品添加剂滥用以及食用植物油等突出问题,作为抽检监测的重点。同时对既往抽检不合格率比较高的食品品种和检验项目,加大抽检的批次,对检出不合格的企业实施跟踪抽检,对于投诉举报、舆情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风险研判,组织实施专项抽检。

监管创新

羊肉卷掺鸭肉检测有望实现技术突破

在监管创新方面,把“说不准的”作为工作重点,市场监管部门组建了“抽检蓝军”队伍,针对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开展专项抽检。同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调度全社会优势科研力量,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破解检测难题。“比如羊肉卷掺鸭肉、特级初榨橄榄油掺其他油脂等问题,全球都缺乏成熟的定量检测方案。”孙会川透露,目前已收到近百项申报材料,有望实现技术突破。

在执法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国完成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107万件,罚没金额约43亿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3万余件。通过持续整治,多批次不合格企业数量显著下降,2024年较2020年下降近5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再降57.47%。

据了解,目前食品安全抽检已覆盖39大类食品、2066项检验指标,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还联合多部门发布1725项国家标准,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部门联动

建立部门之间抽检信息通报机制

跨部门风险会商、信息互通、联合整治,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正加速完善。孙会川介绍,在国务院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抽检的“雷达”作用,精准排查食品安全风险。

农业农村部对食用农产品开展例行监测,海关总署对进口我国的食品开展入境抽检监测,市场监管总局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各类食品开展抽检监测。针对消费量大、群众关注度高的大宗食品、食用农产品、校园食堂食品、网售食品等重点产品,不断加大抽检力度。今年以来,共检出不合格食品6万余批次,并做好核查处置。

国务院食安办每个季度组织召开跨部门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会,并建立部门之间抽检信息通报机制。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已向农业农村部通报了110批次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信息,协同开展源头治理;向海关总署通报55批次标称进口的不合格食品信息,助力强化入境管控。

同时,还向教育部通报校园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共同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向国家卫健委通报风险监测情况,为完善和制定标准提供支撑。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等部门也定期将相关抽检监测信息通报市场监管总局,实现信息互补共享。

针对抽检发现的突出风险和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靶向整治,建立执法联动机制。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不合格率较高的食用农产品,从产地端、市场端协同发力,加强治理。联合六个部门共同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部署专项抽检提高治理针对性。建立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对抽检发现的违法案件深挖源头、追根溯源,加强行刑衔接。

[农业农村部]

守护“菜篮子”每季度开展风险监测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法军表示,农业农村部组织专业部级机构,每季度对重点区域、重点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据介绍,每次监测按产品大类每个省份随机选择2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覆盖3—4个县(区)。抽检环节既包括生产基地、养殖场、屠宰场等,也包括产地储藏库、运输车辆、批发农贸市场等,确保抽检样品覆盖各类主体。

“抽检品种实施部省统筹,部级主要抓大宗产品,地方主要抓特色产品,上下协同、各有侧重,人民群众日常吃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都纳入监测范围。”孙法军说,为体现监测工作的有效性,每年根据部门情况通报、社会关注、农业生产用药实际等情况,研究制定风险监测计划,动态调整监测品种、监测参数。

例行监测结果是评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普遍关注。“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做好监测结果的运用。”孙法军介绍,每季度组织种植、畜牧、水产、农垦等行业部门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检验检测、风险评估等专家召开会商会,及时研判风险隐患,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推动“产”“管”协同发力。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并按照随检随报、随报随转的原则,及时将不合格样品信息转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处置,要求跟进开展执法监管,查处不合格样品,确保产品不合格不上市。同时通报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做好风险交流。

依据国务院食安委《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对监测发现问题突出的区域和品种,点对点开展约谈和提醒敦促,传导压力,压实地方属地责任。根据农兽药残留监测结果,指导种植养殖主体科学用药、按标生产,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典型案例

食品公司纯芝麻油中掺廉价油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重庆五鼎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纯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异常。经查,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一是在生产的纯芝麻油中掺有廉价的大豆油和棉籽油。二是生产的食用植物调和油违规添加香精,标签未如实标识成分比例,未注明使用的大豆油原料为转基因食品。三是香辛料调味油添加了香精,但未在配料表中标注,且未如实标注压榨工艺。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企业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罚没2000余万元;对企业主管人员龙某实施五年行业禁入,并处罚款5万余元。食品加工厂紫苏酱里非法添加吗啡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武汉市江夏区天翼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紫苏酱检出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等。经查,该企业为了提升紫苏酱的口感,人为添加了上述非食用物质。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企业作出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法院以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该企业负责人石某芝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拟对该企业负责人石某芝作出终身禁业的行政处罚。

驴肉火烧店用马肉等冒充驴肉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山东济宁市兖州区食在民间驴肉火烧店销售的驴肉检出马源性成分、猪源性成分。经查,该店经营者申某飞为牟取高额利润,多次购入价格较低的马肉、猪肉,通过加工、包装冒充驴肉销售,涉案金额约47万元。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该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最终对经营者申某飞作出终身禁业行政处罚。法院以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该店经营者申某飞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30万元。福州一公司多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福州市仓山区诚品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多批次糕点酸价、过氧化值、食品添加剂等不合格。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对该企业作出行政处罚,罚没18万余元,最终吊销该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之后,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再次收到该企业被吊销许可证前生产的食品不合格检验报告,经查,该企业主体资格并未消除,再次作出没收违法所得1560元、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小吃部馄饨皮中违法添加硼砂

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网络监测平台销售数据追踪溯源,发现杭州临安少华小吃部多次在网上购买硼砂,推测其可能在销售的食品中违法添加。市场监管部门对该店销售的所有可能添加硼砂的食品进行抽样,在小馄饨中检出高含量硼酸。经查,该店多次通过网络渠道购买硼砂违法添加到馄饨皮中,销售金额达20余万元。

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法院以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该店负责人林某敬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5万元,判处该店负责人林某华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拟对该店负责人林某敬、林某华作出终身禁业的行政处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