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APP藏着太多成年人的算计
近日,宝宝巴士APP因弹出不良广告引发关注,也揭开了儿童类APP乱象的“冰山一角”。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儿童类APP存在随意跳转开屏广告、付费环节缺乏必要验证等问题,让家长直呼“坑娃”。
[ 弹窗 ]
2分钟弹出10条广告
“本想安安心心放个儿歌,结果广告一个接一个往外蹦,满屏找关闭键。”宝妈刘女士上幼儿园的儿子经常使用宝宝巴士,每隔几分钟就会被广告打断。“屏幕上下有广告也就算了,中间还不停弹窗!关闭键太小,孩子用手戳总点不中,动画或音乐一停,他就哇哇哭!”
在部分幼儿园要求使用的智慧树APP上,广告太多的问题也很突出。幼儿园会通过该软件发布孩子的日常动态,家长可每日登录查看。但多位家长抱怨,这款APP的弹窗广告多得令人头疼,不少广告甚至没有关闭按钮。“想看孩子的视频,结果广告一个接一个弹,五分钟都进不去!”
记者下载智慧树APP进行实测。刚点开APP,短短3秒内就先后弹出2个开屏广告和3条弹窗广告,占去大半个屏幕。好不容易关掉这些,首页又出现内嵌广告;关掉一条,原位置立刻又冒出一条,而且广告关闭键还被“广告”水印遮盖。随后,记者点击“消息”栏,又弹出2条无法关闭的内嵌广告。记者在浏览推荐视频时,每划三四条内容就会跳出1条广告。经统计,2分钟内共收到10条不同形式的广告。
[ 跳转 ]
轻轻一碰就到购物页面
比弹窗广告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儿童类APP的页面跳转。“点一下就跑到淘宝,再点一下又蹦到美团,跟走迷宫似的!”不少家长这样反映。
市民尹女士就对贝瓦儿歌APP的跳转问题深感困扰,“每次打开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跳去淘宝、京东。”同样,天天跳绳APP也因频繁跳转至电商平台被投诉。有家长气愤地说:“收到银行扣款短信才知道,孩子误点广告买了东西。”
记者下载了投诉较多的儿歌点点APP进行实测。刚点开应用,开屏广告立即出现,记者一碰手机屏幕,瞬间跳转至天猫页面,同时弹出“儿歌点点想要打开支付宝”的请求。记者选择关闭该请求后,又出现“真的不再看看了吗”的挽留弹窗。记者拒绝后终于返回主页,谁知又弹出一条抖音的弹窗广告……操作近一分钟,才终于进入正常使用界面。贝瓦儿歌APP则会大量推荐应用下载。记者实测发现,在“儿歌精选”“故事精选”等孩子常用的板块中,每个页面中部都嵌有滚动广告,推荐下载各种应用,轻轻一碰立即跳转至下载页面。
[ 充值 ]
孩子充值39笔才被发现
儿童类APP在会员充值环节的低门槛设置,同样产生了不少纠纷。
“孩子玩手机时不小心点了一下,198元会员费就扣走了!”提起使用宝宝巴士的遭遇,林女士表示,这笔消费完全来自孩子的误操作。齐女士则是在查询账单时才发现,孩子四个月内通过支付宝和微信在宝宝巴士上连续充值39笔,包括多次30元包月和一次388元的三年会员。“短时间内如此密集充值,明显不符合正常消费逻辑。”齐女士找到该平台客服讲明情况,但退款要求一直未被处理,直到将情况反馈到网络投诉平台公开投诉,问题才得以解决。
记者实测贝乐虎APP发现,在首页醒目位置设有“每天0.1元”的卡通形象浮窗,吸引人点击后直接跳转至会员中心,默认选择99元的两年卡。确认付款后,应用直接跳转微信支付界面,全程未见任何家长认证环节。宝宝巴士的验证机制则有些敷衍,点击“加入会员”后,页面默认勾选“SVIP限时优惠”。当记者点击“立即支付”时,界面弹出“家长验证”环节,但仅需解答一道“2×5+2=()”的算术题,即便连续输错答案,系统也不会锁定支付功能,可以无限次重试。
[ 观点 ]
保护未成年人应多方共治
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开屏和弹窗信息窗口提供清晰有效的关闭按钮,保证用户可以便捷关闭;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
但为何屡禁不止?过度投放背后,是儿童类APP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类应用除承接品牌商直接投放外,更多通过接入第三方广告联盟盈利。“每产生一次有效点击或完整展示,运营方就能获得分成。”该人士解释,从广告推送时机、展示内容到跳转逻辑,均由广告联盟通过智能算法自动匹配。
在流量变现驱动下,儿童应用渐成广告“重灾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频繁弹窗、强制跳转等行为已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简单的算术题连四岁以上的孩子都防不住。”他认为,这反映出儿童类APP在验证设计上的缺陷,建议平台方完善监护人授权、消费限额与访问限制等功能。同时,朱巍特别提醒,保护未成年人不能单靠平台,他呼吁建立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各司其职的保护体系,形成多方共治的保护网络。 本报记者 袁璐